智慧城市場景中,如何部署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
當我們談及城市生命線,指的是那些支撐城市正常運轉的關鍵基礎設施:橋梁、隧道、排水管網、供水管網、燃氣管網、供熱管網、綜合管廊、房屋建筑、河湖等。這些系統就如同人體的血管和神經出現問題,可能引發“城市癱瘓”。而在這其中,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賦予城市自我覺察、風險預警與應急響應的能力,成為構建智慧城市的“必需品”。
一、從“點”到“網”
WITBEE?萬賓科技?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的部署,主要在于系統性的構建一個覆蓋全城、動態聯動的智能監測網絡。其中,各個傳感器正如散布于城市體內的“神經末梢”,從“點”到“網”進行覆蓋式監測:
排水管網:雷達水位監測儀、雷達超聲流量儀、地埋式積水監測儀、智能井蓋傳感器等;
供水管網:智能漏損監測儀、智能水錘監測儀、智能水質監測儀、智能壓力監測儀等;
燃氣管網:可燃氣體監測儀、智能壓力監測儀、智能氣體監測儀、邊緣計算網關等;
供熱管網:溫度液位監測儀、智能壓力監測儀、傾角振動監測儀、智能溫度監測儀等;
橋梁:智能溫度傳感器、雷達水位監測儀、傾角振動監測儀、GNSS監測一體機、智能傾角監測儀、智能加速度監測儀等;
房屋建筑:GNSS監測一體機、傾角振動監測儀、智能應變監測儀、多功能氣象站等;
隧道:智能加速度監測儀、智能視覺形變儀、傾角振動監測儀、GNSS監測一體機、地埋式積水監測儀等;
綜合管廊:智能結構診斷器、傾角振動監測儀、智能壓力監測儀、智能氣體監測儀、智能漏損監測儀等;
河湖:雷達水位監測儀、智能水質監測儀、雷達流量儀等。
二、實現監管與治理模式的創新
傳統監管模式存在三大結構性缺陷:一是依賴人工巡查和投訴舉報,風險發現滯后;二是各部門數據割裂,難以形成協同防控;三是處置流程冗長導致效率低下。而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實現了治理效能的質變。它使監測和預警的觸角延伸到城市每個毛細血管,形成全天候、近乎無死角的監測網絡,在技術賦能下突破人工監管的能力邊界。
此外,城市生命線涉及燃氣、供水、排水、交通等多個領域,在治理中部門間可能因數據壁壘導致協同效率低下。而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的部署打破了這一困局,通過將分散的監測數據整合為“一張圖”,促進了部門間的聯合巡查與協同處置。
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所實現的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智慧城市向自我感知、自我思考、主動預警的“飛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