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健康監測系統如何守護通行安全?
橋梁是城市交通的“脊梁”,無論是跨江大橋還是城市立交,都承載著車流、人流的日常通行。但長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加上交通荷載、材料老化等影響,橋梁結構會逐漸出現“健康隱患”。WITBEE?萬賓科技?橋梁健康監測系統就像為這些“脊梁”裝上“健康雷達”,實時捕捉異常信號,守護通行安全。
一、橋梁為何需要“健康監測”?
橋梁看似堅固,實則長期承受多重“考驗”,隱患易悄悄滋生:
1.自然環境侵蝕:風吹日曬、雨雪沖刷會加速鋼材銹蝕、混凝土開裂;高溫低溫交替會讓橋面伸縮縫老化,沿海橋梁還會受海水鹽分腐蝕;
2.交通荷載影響:日常車流碾壓、重型貨車超載,會讓橋梁承重結構(如主梁、橋墩)產生疲勞損傷,長期積累可能導致結構變形;
3.結構自身老化:早期建設的橋梁,隨著使用年限增加,材料性能會自然劣化,比如混凝土碳化、鋼筋保護層脫落,降低橋梁承載能力;
4.突發風險沖擊:地震、洪水、船只碰撞(跨江橋)等突發情況,可能直接破壞橋梁結構,若未及時發現,小損傷會快速擴大。
二、橋梁監測“看什么”?核心監測指標
1.結構變形:通過智能結構診斷器、智能視覺形變儀等,監測橋梁主梁的撓度(受力后的彎曲程度)、橋墩的傾斜度、橋面的沉降,避免因變形過大導致坍塌;
2.應力與振動:用智能應變傳感器貼在主梁、鋼索等承重部件上,監測受力變化;振動傳感器則捕捉橋梁在車流、風力下的振動頻率,判斷結構是否出現松動或損傷;
3.材料狀態:通過智能裂縫傳感器觀察混凝土裂縫的寬度、長度變化,用腐蝕傳感器檢測鋼材銹蝕程度,及時發現材料劣化跡象;
4.環境與荷載:監測橋面車流量、車輛重量(識別超載),同時記錄風速、溫度、降雨量等環境數據,分析這些因素對橋梁的影響。
三、橋梁監測“怎么測”?
1.傳感器布點:在橋梁關鍵部位(如主梁兩端、橋墩底部、鋼索連接處)安裝各類微型傳感器,實時采集數據;
2.數據傳輸與分析:傳感器采集的信息通過無線或有線網絡,實時傳至云端平臺,系統通過算法分析數據,若超出安全閾值(如撓度超限制、裂縫擴大),立即觸發預警;
3.長期數據積累:系統還會存儲歷史數據,對比不同時期的橋梁狀態,預判結構老化趨勢,為養護、維修提供科學依據。
橋梁是城市的“交通動脈”,它的健康直接關系到千萬人的出行安全。橋梁健康監測系統就像“健康管家”,用實時感知、智能預警,讓“城市脊梁”始終保持強健,為交通安全筑牢技術防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