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舊房屋結構健康監測手段有哪些?
城市的街巷里弄間,總有一些老舊房屋靜靜矗立,它們承載著時代記憶,卻也因歲月侵蝕、環境變化成為安全隱患的“潛伏者”。墻體開裂、地基沉降、構件變形……這些看似細微的變化,實則是建筑體內的“病灶”,隨時可能引發坍塌事故。

面對這些肉眼不可見的風險,WITBEE?萬賓科技?結構健康監測儀 EN301-GNA以多維度感知、智能化預警的強大能力,成為危舊房屋的健康管家,使得危舊房屋的結構健康監測逐漸進入一個更為系統化、數字化的階段。
一、危舊房屋危險的來源
危舊房屋的每一個構件、每一處連接都相互關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隨著使用年限增長,建筑材料的老化、外部環境的侵蝕以及荷載條件的變化,都會不斷削弱房屋的結構承載力。其中主要包括:
1.材料老化:鋼筋銹蝕、混凝土碳化、磚墻砂漿脫落,這些問題會使承載力不斷下降。
2.地基沉降:土壤壓縮或地下水位變化,導致地基不均勻沉降,房屋出現傾斜、開裂。
3.外力沖擊:風荷載、地震、車輛振動等動態作用,使得原本疲勞的結構雪上加霜。
4.環境影響:濕度、溫度變化以及酸雨侵蝕,都可能加速建筑的損壞進程。

二、全方位體檢手段
結構健康監測儀集成了多維度無損識別技術與多自由度微振動診斷方法,能夠從細節入手,全面呈現危舊房屋的健康狀態。它可以同時記錄位移、沉降、傾斜、加速度、振幅、頻率、地震烈度、動態平衡、人體舒適度和結構溫濕度等十余項監測指標,全面捕捉結構變化的細微信號,比如地基的毫米級沉降、墻體的微小裂縫。
在自動化監測的基礎之上,結構健康監測儀支持毫米級衛星定位,結合邊緣計算能力,能夠實時解算撓度、索力和伸縮縫狀態。這種精度為判斷房屋結構是否處于危險邊緣提供了堅實依據。當監測指標出現異常時,它還能夠實現自動的告警,在第一時間將危險信號傳達給管理人員,便于他們采取合理的手段快速處置,同時也為后續的房屋修繕等工作奠定了基礎。
結構健康監測儀貫穿于危舊房屋監測、分析、處置的全過程,特別是在城市更新行動加速推進的當下,為危舊房屋的安全改造提供了技術支撐。
相關閱讀:
工信部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