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管廊的主體結構分為幾部分?有哪些主要的監測方法?
綜合管廊被稱為城市的“地下生命線”,它在地下構建起縱橫交錯的“動脈網絡”,提升了城市基礎設施的運維效率。這座地下空間的“集納容器”,其主體結構并非簡單的地下通道,而是需要承受土壤壓力、地面荷載、地下水作用等多重外力的復雜結構體。

從鋼筋混凝土澆筑的墻體、頂板到底板,再到分隔不同管線的艙室隔板,每一部分都關乎管廊的整體穩定性與安全運營。隨著城市對綜合管廊依賴度的不斷提升,究竟如何才能更全面、更及時的掌握其結構健康狀態呢?這是保障城市“地下動脈”暢通的關鍵。
一、綜合管廊的主體結構構成
綜合管廊的主體結構主要由四大部分構成:
首先是底板。
作為管廊的“地基”,它直接與地基土壤接觸,需承受管廊自身重量、內部管線荷載及上部土體壓力,其平整度與承載能力是結構穩定的基礎。
其次是側墻。
主要承擔著橫向土壤壓力與地下水壓力,同時起到分隔地下空間、保護內部管線的作用。
再者是頂板。
主要承受地面車輛荷載、行人荷載及土壤覆蓋層重量,是管廊結構的“頭頂防護盾”。
最后是艙室隔板。
根據管線類型將管廊內部劃分為不同艙室,如電力艙、水信艙、燃氣艙等,既便于管線分類管理,也能在某一艙室出現問題時起到隔離防護作用。
針對這些主體結構的監測,除了通過肉眼檢查結構表面是否出現裂縫、滲漏、混凝土剝落等病害,或者通過布設應變計、位移計等傳感器對特定點位的應力、位移進行測量之外。WITBEE?萬賓科技?結構健康監測儀為綜合管廊結構監測提供了更全面、智能的手段。

二、智能監測與診斷
結構健康監測儀的核心在于其采用的多維度結構健康無損SHM識別技術。與傳統監測技術不同,無損SHM識別技術無需對管廊結構進行破壞性改造,就能實現對結構整體健康狀態的評估,避免了監測過程對管廊運營的干擾。同時,它搭載多自由度微振動診斷方法與感知終端,能夠捕捉管廊結構在環境振動、車輛荷載等作用下的微振動響應,通過分析振動信號的變化規律,精準判斷結構是否存在剛度下降、損傷累積等問題。
在監測內容上,結構健康監測儀并非拘泥于單個監測目標,而是集成了位移、沉降、傾斜、加速度、振幅、頻率等多種監測指標,能夠從多個維度全方位反映管廊結構的健康狀態,比如無論是底板的沉降變形、側墻的水平位移,頂板在荷載作用下的振動頻率變化。這種監測方式也使得運維人員可以及時發現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在進行養護和維修時可以從全局視角進行評估和決策。
如今,在智能診斷器的多維守護下,綜合管廊的安全性能將大大提升,甚至可以延長管廊的使用壽命,保障城市地下生命線更有安全感。
相關閱讀:
工信部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