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監測點部署在哪兒最合適?涉及哪些監測內容?
與地面建筑不同,隧道深埋地下或穿越山體、河床,所處的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周圍環境的變化都可能對結構產生影響。無論是巖體變形、地下水滲流、地應力調整,還是外部施工擾動,都可能導致拱頂下沉、側壁位移、襯砌開裂等安全隱患。

隧道的運行環境也更加封閉,當其出現突發性結構異常時,人員疏散和搶修都極為困難。因此,隧道結構安全監測工作不僅關乎其壽命,更直接關聯行車安全與社會運行的穩定。可以說,隧道所處位置越復雜,監測的重要性就越高。在這一領域,WITBEE?萬賓科技?隧道安全監測系統 提供了一種系統化、自動化的監測手段。它通過多類型傳感器協同工作,實現隧道結構形變、受力、裂縫、位移、姿態等多維度監測。
一、監測點部署邏輯
由于隧道屬于長線性結構,其受力分布、環境條件、圍巖穩定性在不同位置往往差異明顯,因此監測點應根據結構特征與風險分布合理部署。其監測點應覆蓋隧道的關鍵受力部位、變形區域以及環境敏感位置。通過在這些節點設置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可以實現全面、分層次的監測,形成數據互補與異常交叉驗證的體系。
在實際應用中,WITBEE?萬賓科技?隧道安全監測系統通常在以下區域布設監測點:拱頂下沉觀測點、關鍵受力部位、隧道洞口邊等。每個區域對應不同的監測指標和設備組合,形成一個更加立體的感知網絡。

二、監測區域及作用
拱頂下沉與結構形變監測主要依靠智能視覺形變儀。這類設備通過高精度視覺測量技術,能夠非接觸式地捕捉拱頂及隧道斷面的位移變化,測量精度可達亞毫米級,且不受隧道內粉塵、振動等環境因素的干擾。它可以實時生成隧道斷面的形變曲線,直觀反映拱頂下沉、邊墻收斂等情況,為判斷結構是否發生擠壓變形提供直接依據。
關鍵受力部位的應變監測則離不開智能應變傳感器。將其安裝于支護鋼拱架、襯砌混凝土等關鍵構件上,能夠實時采集結構在受力過程中的應變變化,精準掌握構件的內力分布狀態。當應變值超過預設閾值時會立即發出預警,提示管理人員檢查構件是否出現疲勞損傷或過載情況。
隧道洞口邊及圍巖的位移監測,GNSS監測一體機更適配。它結合衛星定位技術,能夠實時獲取監測點的三維坐標變化,精度可達毫米級。這種監測方式覆蓋范圍廣,不受地形限制,能夠及時發現邊坡的滑動或圍巖的整體位移,為滑坡、崩塌等災害的預警提供精準數據。
各個監測點產生的數據將匯集在隧道安全監測系統中,形成完整的隧道健康畫像,使得工作人員擁有隨時了解隧道狀態的“能力”,從根本上保障隧道的長期穩定與穩固性。
相關閱讀
工信部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