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為房屋監管提供哪些服務?
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等9部門近日聯合發布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其中要求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包括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推動健全房屋建筑安全隱患數字檔案和隱患消除機制、統籌建設城市房屋建筑綜合管理平臺;

一、建筑安全監管的智能化
從宏觀上來看,城市由無數棟建筑拼合而成。住宅樓、辦公樓、商場、學校……它們不僅構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也決定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安全感。當人們每天在建筑之間穿行時,其實這些看似堅固的結構和人一樣,也會“生病”。如果監管不到位,小到墻體裂縫,大到結構沉降、傾斜乃至失穩,都可能成為危及城市安全的危險因素。
而建筑安全監管的智能化,離不開數據支撐和技術保障。WITBEE?萬賓科技?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便通過在建筑關鍵位置布設多種傳感器,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健康感知網絡。它能夠對建筑的結構狀態、環境因素進行實時采集、分析與預警,從而為房屋安全監管進入數字化、智能化、主動化的階段提供著穩定的服務。

二、掌握建筑內外風險,讓監管更系統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包括沉降、水平位移、傾斜、裂縫、振動等多項指標。這些監測數據會被實時上傳至監測平臺,經過算法分析后生成可視化報告,讓監管人員直觀了解建筑的“健康曲線”。當監測到任一指標超過預警閾值時,還會自動推送告警信息并定位到具體監測點,引導運維人員迅速開展現場養護。
除了上述的內在風險之外,建筑的安全運行也受到周邊環境因素的影響。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在監測體系中同步集成了環境安全風險監測模塊,涵蓋風速風向、溫濕度、降雨量、地震烈度等關鍵指標。由此,運維單位能夠實時掌握建筑所處環境的變化,當監測到持續強風或極端降雨時,可以第一時間評估建筑受力狀態是否異常,并自動生成預警信號,使房屋安全監管變得越來越智能化。
因此,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以數據為橋梁,為打通房屋安全監管的感知—分析—決策—處置鏈條提供著科技動力,讓風險發現更早、人員響應更快、管理決策更科學。
相關閱讀:
工信部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B1.B2-20211091